很多人喜欢上网寻找快捷的答复,巴不得别人直接告诉自己买什么,却忘记了投资理财的起点是从自己出发。这正是本篇内容的目的:让你的投资回归自身,从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出发而不是试图从别人口中直接得到答案。这或许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但如果你希望建立自己长期受用的投资理财框架和方法论,那么本文适合你收藏,在投资过程中可以经常进行回顾,相信你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新的体会。
普通人沉溺于“买哪个基金”“买哪个产品”这样的具体问题,而没有自己投资理财的底层逻辑,重点是,大部分人都没有正确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跟风买,亏了熬,低位割肉,高位接盘是大部分普通人的常见操作。
在我从业十几年的时间里,接触了不同类型的大大小小的投资者,有机构投资者、高净值个人投资者、普通个人投资者(小白)。即使外界看来的“专业投资机构”的从业人员,投资理财的底层逻辑都是有问题的(后面有案例)。小白就更不用说了,一开始就动作变形,怎么期待一个满意的结果?
以下内容主要讲投资理财的正确思维方式,伴有较多的数据支撑,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大家建立正确的投资理财思维和逻辑框架。中间配一些思维导图方便大家保存、记忆和回顾。
以下内容不晒收益,也不推具体产品。直接问买哪只基金可以赚钱的,请划走吧。
以公募基金举例,许多人买一揽子权益类基金,名曰“分散投资”。这么做,虽然鸡蛋放在了不同篮子里,但这些篮子都在同一个架子上,架子是可以塌的。更有甚者,一个架子都是白酒、电子、医药等单一个行业板块基金,简直…
其实,投资的世界不只一个架子。从大类资产配置角度来看,至少有股票、债券、商品、另类投资,进一步还可以再细化,例如:股票可以划分为大中小盘股、成长价值风格、行业主题等;债券可以划分为利率债、信用债;期货可以划分为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商品期货等。
大部分人都是2019年之后接触的基金,我以近3年数据为例进行说明,具体看图(依次为A股宽基指数、A股风格指数、港股指数、欧美股指、国内债券指数、商品指数,数据截至2023/3/31)。
注意!这张图非常非常重要,我从业这么久,依然使用。 从图上,我希望你至少带走以下几个重要信息:
(2)A股年化收益率低于年化波动率!!!这是投资A股和买A股基金难受的根源。以中证500指数为例,为了拿到年化7.43%的收益,居然要承担年化19.09%的波动率,31.57%的最大回撤。这是大家A股(包括基金)拿不住的根源,过程大痛苦了。
(3)从权益类资产性价比(风险收益比)来看,近三年,港股最拉跨,其次A股,美股最香。
看完上图,如果买了一主投A股的基金,根本不叫资产配置,更起不到分散风险的作用。放眼望去,A股、港股、美股、债券、商品都有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通过配置不同的大类资产,实现不同的风险收益目标,这才是真正的“别把鸡蛋放在一个架子上”。
看到这里,以后看到别人晒出年化收益率达到10%以上时,你应该反过来思考:这个收益率是在多长周期实现的:
情况1:如果是在很长的周期实现的,说明过程中积极拥抱了权益类资产、商品类资产,且做到了长期持有;
情况2:如果是在时间很短的周期实现的,大概率是择时和押注某个行业和个股,普通人无法模仿。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超过了20%,但也是长期累积的结果,并非每年都能保持20%以上的收益率。
分享一个案例把引言部分的坑填上:记得2020年权益市场行情比较好时,我们去拜访沪上某家知名保险机构,其中一个投资经理说:“我们找权益类基金长期的夏普比例都要在1.50以上。“其实在主动权益类基金里,5年以上夏普比例1.5的基金经理根本就是风毛菱角,很多机构投资者并没有比普通投资者专业多少,对某一类资产的长期风险收益特征缺乏认知。
在工作生涯中,“既要又要“的事儿简直不要太多。好多人都说:“我其实要求不高的,给我一个年化6%的保本保收益的产品,每天都能进出。“往往我也只能苦笑。
收益高(年化6%+)、波动低(别有一丁点波动)、流动性好(随时想赎回就能赎回)。不如我给您发明个收益能达到6%的货币基金呗?
2018年资管新规的出台,打破了刚兑、资金池、保本保收益等过去财富管理市场的顽疾,现在的财富管理已经是净值化的时代,收益率、波动率、流动性之间存在着制约关系,无法同时实现最大化。
例如:收益率高、波动率低的产品,可能有,但流动性一定不好。例如一些股权投资类产品,动辄5年以上的期限,但是过程可能不进行估值,就没有波动了。最终如果项目上市,也能取得不错的年化收益率。
再例如:货币基金就是典型的波动率低(没有回撤)、流动性好,缺点就是收益率太低。
前面说过,很多人把钱放到一揽子A股基金,经常一天跌得捶胸顿足。你还记不记得2019-2020年,嵩嵩、坤坤、兰兰是如何一步步引诱你上钩的?为什么你买这么多?说白了,不就是受到了收益率的诱惑?
市场好的时候:“我的钱都是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满仓干”。市场跌的时候:“傻X蔡经理,到底行不行的。再跌5%我马上割肉”。正是“原来的小甜甜,今天的牛夫人。”
同一类资产、同一类投资工具是没有对错之分,都只是投资理财的工具。如果只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对就责怪工具,这种行为的底层逻辑是对自己认知不足。KYC(Know Your Cutomer)很多人都知道,KYS大部分人都没听过,是我自己发明的一个词,叫做Know YourSelf。
很多人在做投资时,根本没有发自内心的思考过:我到底适合什么样的投资?要量化这个问题,可以这样问自己:
可惜上面的问题,我不能给你答案。有些人是跌了15%想杀人,有些人则是跌了50%越来越亢奋的,我属于后者。
每个人的家庭、工作、现金流、心理承受能力都不尽相同。传统的资产配置理论认为,风险偏好应该至少包括两方面:风险承受能力(客观)、风险承受意愿(主观)。大部分人都没有办法将如此主观的东西量化,何况人是会变的。
如果你也一点头绪都没有,那么我觉得至少一个指标是可以直接用的,就是这笔钱能放多久?——也就是“资金的周期”。
在这里,我强调一下,这笔钱是指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大事,你都不会用到的这一部分钱,将它找出来。针对这样一笔钱,如果周期5年以上不动用,可以毫不犹豫地去做高风险的权益投资。还记得前面说过的不可能三角吗?这笔钱放弃了流动性、放弃了波动率,全力以赴博取收益率。至于A股、港股和美股,我个人认为都可以列入你的目标范围。剩下的钱,我认为你应该考虑配置保险;或者投资于高流动性、中低风险的资产。
此外,给大家做了一个风险收益承受力自查表,是根据过往的公募基金风险收益特征做的,大家做参考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更好地找到自己的组合配置方向。
举个例子:在风险收益自查表中,如果你觉得15%的回撤就是你能容忍的上限,那么你的权益中枢应该就在组合3中,最多配置接近50%的权益类资产,再高分分钟受不了。
——没错。过去的确不代表未来,尤其在投资世界里,数据一直在持续变化。但是,我保证这么做有用,原因有2个:
1、 做投资时,历史数据是我们有且仅有的信息,整个金融行业本身就是基于过去判断未来,这个方法论是没有任何毛病的,但我们永远无法精准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
2、 即使世界在变化,也依然在一个大框架中。例如,妈妈是女性、货币基金的波动率不会超过股票型基金。而现实世界的变化我们是可以一直追踪、更新下去的。
投资资中,底层思维的作用远大于战术勤奋。只要形成你自己完整的逻辑框架,投资的世界并不复杂。我自己的三个投资理念:敬畏市场、坚信长期向上趋势、过程伴随均值回归。
长期陪伴投资者、带领投资者低位逆向定投、输出投资观点、解读热点事件等,都是目前财经流量主要的方向,这没有任何问题。
但我认为,帮助大家培养金融的底层逻辑思维,了解不同类别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提示大家做好KYS,做好自我认知才是最基础又关键的,“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
投资是一辈子的事情,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建议投资者平时也多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提升自己的投资思维。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你,能够从不同金融工具的特点出发,理解资产配置的底层逻辑,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估,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风险偏好,再根据自己的真实风险偏好配置好的投资工具。
后续我还会更新一些有关投资的干货。欢迎大家收藏、关注、点赞。祝大家投资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