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尾声之际,多家银行活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突然涨至高位,已有产品突破7%大关。
《资管新规》颁布后,银行理财市场表现云诡波谲,有涨有跌已经成为常态。在近两年经历收益率长期低位震荡的行情后,2023年尾声之际多家银行活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突然涨至高位,已有产品突破7%大关。
《行长速览》采访业内人士获悉,本次银行理财涨势或与存款利率长期下跌导致债券价格上涨有关;也有人认为,地方债加速发行及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同样是重要致因。
关于这收益率逆势上涨的号角能吹响多久,各方观点不一。不过也有可以预见的方向——在产品布局上,2024年理财子公司将积极布局含权产品。
年关将近,就在各大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驶在下坡路且猛踩油门时,不少银行理财产品的预计年化收益率却未延续滑降颓势,反而逆势走高。
自12月下旬以来,多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出现不同幅度上涨,部分理财产品的近七日年化收益率(又称“业界比较基准”)已涨至近6%,当前最高点为由浦发银行代销的稳利恒盈增利2号(当前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已涨破7%大关)。
对比可知,相比国有大行,各个股份行拥有的高收益率理财产品数量更多,如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均不乏近七日年化收益率超4%甚至逼近5%的理财产品;而工商银行产品七日年化收益率均未达到2.5%,农业银行与中国银行产品则分别均在 3%与4%以下。
近年来,理财子活期理财产品始终面临破净压力。继2022年底21.23%的惊人破净率后,2023年总体破净率虽有大幅改善,但仍存不少风险。2023年9月至11月,银行理财产品整体综合破净率维持在4%~6%波动,且含权产品表现不佳,11月混合类和权益类理财产品破净率分别为27.43%、75.68%,此外,存续的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大多处于破净状态。
除破净率外,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亦整体走低,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2019至2022每年年底的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分别为4.44%、4.05%、3.55%与2.09%,虽然中间有几次短期上浮,但整体呈现稳定的逐年下滑态势;2023相比2022年情况有所改善,银行理财规模和收益都有所回升,但受到新规与市场态势的持续影响,活期理财产品的收益亦不乐观,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依然长期在低位震荡。
如今年12月初,农银理财、招银理财等大行理财子的收益率也发生了10个基点到85个基点不等的骤降,其中一款由农银理财发行的,存款、债券等债权类资产比例不低于80%的产品发生了45到85个基点的大跳水。
究其原因,平安理财首席产品官刘凯表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以债券为主要配置方向,同时非标资产比重较大;近年来,市场风险的释放直接影响了上述二者的潜在收益,打击了活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此种不利情况,外兼2022年底的两次破净潮与本年的定期存款利率不断压降,给部分客户造成了一种暗示:活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与定期存款利率或将“同悲催共患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下行态势,部分人产生了“把钱揣在口袋里”,既不储蓄,也不购买理财的想法。
正因如此,最近多家股份行活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一转攻势,在定期存款多次猛降的背景下突然逆势暴涨,给行业带来了惊喜,成为了年末银行界最吸引眼球的“反常”现象,让不少媒体惊呼“元旦有福”。
针对本次活期理财产品收益率逆势上涨现象,《行长速览》采访了北京某中小银行支行个人高级经理。其表示,银行大部分中低风险理财产品的主要配置为债券,由于近一年来存款利率降低与股价下跌,促使更多客户资产转向债市,直接导致了债券价格上涨,由此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推向高位。
同时一名国有大行理财经理认为,由于地方债发行提速以及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不断加力,加上9月末市场资金需求较大,逆回购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通过布局此类资产,新增理财产品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效益。
可见,本次活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上涨既与市场环境密切相关,也与地方政府与银行的近期动作密不可分。
长远来看,虽然阶段高收益让不少人士欢欣鼓舞,但银行活期理财产品收益率能否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稳在高位,业内仍存在不同看法。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认为,随着银行理财子投研能力建设的成熟,理财产品收益水平将稳步增加,同时随着价值投资观念深入人心,投资者能够理性看待理财产品的短期净值波动,不会出现短期内大额赎回的情况,有利于理财产品的高质量发展。
普益标准研究员杨国超则提出,此次理财产品收益率上涨难成大势,长期利率曲线或在一段时间后走平。他表示,银行理财的“年末翘尾”现象由来已久,不算稀奇。此前每到年末,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相关的同业拆借利率和同业存单收益率会有比较明显的上涨,投资这些资产的产品收益也会相应增加,但随着申购资金增加,产品收益很快就会下降并稳定在平均水平。
必须注意的是,早在今年2月,多家理财子的产品就已经出现过一次值得期待的大规模回暖。当时理财产品净值持续修复,开放式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一度达到了4.05%,封闭式固收类理财产品近1个月预期年化收益均值达到5.96%,几乎与眼下处于同一水平。然而,大好局面未能延续太久,风潮过后,理财子产品收益率仍在短周期内不断沉浮。
由此观之,本次活期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大涨未必不会重演之前的枉然结局。必须面对的事实是,眼下的数据乍看虽漂亮,但毕竟挂着“近七日预期年化收益率”的名头,最多只是一种估算和预计,带有噱头性质,不少固收类产品净值大幅度偏离预期的情况也不鲜见,客户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回报仍要保持稳妥心态。
不过,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调有望成为理财产品的助力。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由于存款利率始终处于低端水平,作为平替品的银行理财产品有可能在2024年延续规模增长与收益提升势头。届时,正好将迎来银行界整体提升信贷水平,助力地方实体经济恢复的窗口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有望获得长久有力的增长动能。
就在2023年6月末,金融界树起了一块令“理财子”们略显尴尬的里程碑: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历史首次被公募基金反超,“资管一哥”大位正式换手。
截至这一历史性时刻,全国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5.34万亿元,相比去年年底跌降2万亿,共存续产品3.71 万只;而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达27.69万亿元。相关人士认为,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缩水,主要致因是2022年底的两次“破净潮”与季节性因素导致的银行存款紧张,而2023年中段银行理财产品实际年化收益率的久蹶不振也是客户“脱坑”的重要原因。
《行长速览》获悉,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整体缩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变小”,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同比降幅达13.07%,震荡下滑态势已经持续近10个月之久;二是“变干”,固收类产品规模占比提升。与此同时,公募固收类基金规模份额也呈现双增趋势,这一现象表现出客户对于资产保值、降低风险的产品更为青睐。
多位行业人士直言,随着资管新规和打破刚兑等政策落地,未来理财产品竞争也会更加激烈,预计公募基金将成为居民理财投资的主流。
不过也有媒体人提出: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的客户群体面向存在较大区别,银行理财95%以上面向零售客户(公募为主)和头部企金客户(定制为主),而公募基金中约一半的货币基金、8成的债券基金是面向机构客户。如果单就个体投资者来说,银行理财依旧是主流选择。
就在前日,因募集规模未达发行下限,华夏理财旗下三只理财产品宣告“不成立”;而今年来,招银理财、中邮理财也出现了产品不成立的现象。据统计可知,募集失败的产品多为封闭式运作、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表示,影响理财产品成立与否的主要因素是预期收益率以及投资者对于未来金融资本市场的信心。在当前投资环境下,部分机构投资者缺乏购买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兴趣。
几场“滑铁卢”给行业敲响了警钟:在提振信心、以进促稳的2024年,银行理财应如何吸纳客户群体,重新建构规模效益?
中信证券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下一轮增长机遇一在于国有大行战略性发力。考虑到表内资本充足率紧张,股份行2023年以来显著“卷中收”扩理财,而国有大行理财加大回表,避险情绪显著,需要下一阶段产品设计和渠道营销合力,加速存款转化;二在于“固收+”产品线布局。当前银行理财九成以上集中在固收类产品,随着公允价值计量的产品增加,对利率波动敏感增强。而通过多元资产(未必是权益,可以是REITs、转债、结构化产品等)腾挪,银行理财收益表现长期更稳定。
平安银行首席产品官刘凯提出,理财公司随着人才队伍建设与能力建设,可以逐步建构含权产品的绝对收益业绩,理财子的含权理财产品拥有光明未来,有机会让客户感受到比固收更高、比公募基金更稳电竞竞猜官网平台的绝对收益能力。